2017年,中国的创业舞台正在告别此前的喧嚣,回归理性发展的通道,但对于那些掩藏在砂砾中的“真金”,时下或许才是它们发光的最好时代。这一年,滨海新区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升级版。围绕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加快建设,从新区到功能区,一批涉及人才、资金等创新创业重要环节的政策密集出台,为新区创业者构筑起更好的发展天地。
真金白银奖励 吸引全球人才创新创业
随着当前区域转型升级、大量成长性强的科技企业进入以及研发中心技术中心落地新局面的形成,今年从新区到功能区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这些政策对标全国其他先进区域,确保新区在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上占据有利位置。
今年9月,新区印发《滨海新区关于进一步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实施多种人才鼓励措施。如将对推荐认定的入选国家、天津市、新区人才工程(计划)的引进人才,给予最高300万元的经费资助。对已入选国家、省部级人才工程(计划)领军人才项目或担任创新平台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大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的引进人才,给予20万-60万元的经费资助。而对于企业新引进落户新区的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将连续3年发放租房和生活补贴。针对柔性引才引智,新区也将按项目投入或人员报酬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补助。此外,新区还将设立“伯乐奖”,支持人才中介机构等引进和举荐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每引进一人或团队给予20万-200万元的奖励。
而在功能区层面,高新区出台的人才政策“黄金七条”每年设立10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成立100亿元的人才服务专项基金,并实施企业家、科学家、经纪人和大国工匠四大工程,建立单项奖励最高1亿元的激励机制。
而对于人才引进之后的服务问题,高新区出台的“便利七条”在全国首推人才政策资金代支付,对通过国家、天津市和滨海新区人才政策评审的人才支持资金,高新区财政给予提前代支付。并拿出5亿元建立全国首只“东山再起”专项基金,支持海内外创业失败的企业家在高新区再创业。与此同时,将在津率先建设具有国际生活水准的领军人才高端社区,为符合标准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提供研发、安家、购车、家政服务、子女教育等“八个一”服务。
天津飞眼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佳博在收到高新区出台的新政时兴奋地表示,有了实打实的政策以及实施细则,企业符合相应政策就可以及时获得资金支持,避免了以往兑现资金时出现的“时间差”,为像他们这样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科技型企业解了资金上的燃眉之急。
开发区今年下半年出台的人才政策同样让人眼亮。根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人才高地建设的若干措施》,开发区每年拨出不超过可支配财政收入3%的资金设立“泰达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经费规模将随着开发区整体经济体量的扩大不断得到扩大。政策覆盖了人才引进扶持、人才培养与交流、人力资源保障扶持、人力资源服务业扶持、人才奖励、人才服务等方方面面。
编织政策罗网 为创新创业者遮风挡雨
随着对创新创业关注的不断升温,新区及功能区近年来不断出台各类支持政策,但政策的“碎片化”给创业者全面了解从而享受相应政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今年,从新区到功能区,在创新创业政策的制定上,在确保政策的领先性的同时,通过补齐短板将政策体系化,从而方便创新创业者系统化地了解政策、享受政策,利好创新创业。
今年11月,高新区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在过去碎片化零散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创新,一次性对外发布“民营经济天堂七条”“人才政策黄金七条”和“人才服务便利七条”政策,直击民营企业融资难、负担重、人才引进难等多个痛点。
参与起草此次新政策的高新区发展研究室主任谭向军告诉记者,之前已有的人才政策种类五花八门,并不利于人才特别是海外归国人才查找、理解和使用,也就导致了很多优惠政策看得见却摸不着的问题。因此,高新区此次出台的这三个“七条”政策,就是要打破这扇“玻璃门”,引进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以“全代办”的模式让企业和人才直接享受优惠政策,避免来回奔波。
开发区推出的“泰达科技创新十条”,则希望通过构建一个体系、做好两个对标、实现三个聚焦、实施四个提升,推动开发区创新要素和科技企业聚集,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新的科技政策通过推出‘泰达科技创新十条’,初步形成了以母政策为引领、十个实施办法为支撑的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政策向重点企业、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进行了倾斜,支持目标更加明确和精准。”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设定政策兑现的刚性标准,使政策兑现更加客观,即只要符合政策规定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就可以向管委会政策兑现部门发起政策兑现申请,如申请单位无不符合政策、实施办法以及兑现指南规定的条件,即应给予兑现。
此外,今年中心商务区也出台了《促进商业发展二十条政策措施》。作为中心商务区首部针对商业的扶持政策,这也是天津首部对商业运营企业进行奖励补贴的政策。政策面向酒店、餐饮、基础配套、休闲娱乐、零售、文化创意及高端品牌七大业态22个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