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之后,北京已宣布全面提速垃圾分类工作: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孙新军表示,预计到2019年底,在总计224个街道(乡、镇)开展示范片区创建,覆盖率达到60%。并且将推动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以及商业办公楼宇、旅游景区、酒店等经营性场所开展垃圾强制分类,逐步实现全覆盖。
不光对单位,《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新修订的条例也将对个人明确垃圾分类责任。北京每天产生生活垃圾2.25万吨,如果人人学会并实施垃圾分类将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北京的垃圾怎么分类?跟上海的有什么区别?分好的垃圾会不会被混装回收?今天就列举10个大家最关注的问题。
01 北京的垃圾怎么分类?
目前最简单的“四分法”: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
可回收物(蓝色桶)是循环利用的,报纸、镜子、饮料瓶、易拉罐、旧衣服、电子废弃物等,由再生资源企业回收利用,俗称“收破烂”;
厨余垃圾(绿色桶)是厨房产生的,像菜叶菜帮、剩饭剩菜、植物等;
其他垃圾(灰色桶)包括保鲜膜、塑料袋、纸巾,还有大骨头、玉米核等;
有害垃圾(红色桶)是对身体和环境有害的,如废灯管、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油漆、化妆品等,需用特殊方法安全处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现在生产的1号、5号、7号等干电池是低汞或者无汞电池,所以就不属于有害垃圾了,应投入“其它垃圾”中。但钮扣电池、电子产品用的锂电池、电动车电瓶等铅蓄电池和镍镉充电电池仍需作为“有害垃圾”进行回收。
02 和上海垃圾分类有什么区别?
7月起上海实施的垃圾分类方法,是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四种类型分类。知道君从北京市城管委了解到,其实区别在于分类名称的不同,而投放、运输、处理操作都是一样的。
03 北京什么时候开始分类?在哪里推?
2009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发文开始正式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北京市已在党政机关率先开展垃圾分类,并在全市30%的街道、乡镇已创建了100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2019年,示范片区覆盖率将达到60%,覆盖200多个乡镇街道。
推行范围上,去年全市有2300多家公共机构加入了垃圾强制分类的队伍,包括学校、医院、商超和旅游景点,基本覆盖了人群集中、垃圾产生量大的区域。今年还将健全日常执法检查,逐步覆盖至居住小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不组织分类或分类不符合要求拒不整改的单位,要移交执法部门处罚,并逐步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
04 有没有人引导怎样正确投放?
目前,北京在东城区建国门街道、崇外街道,西城区新街口街道,朝阳区劲松街道,丰台区东高地街道,石景山区八宝山街道,怀柔区泉河街道,延庆区百泉街道等创建示范片区,并探索形成了4种有效的垃圾分类投放模式。
一是建立有人值守的垃圾分类驿站,效果突出,居民分类投放正确率高,再生资源交投便利,兼具垃圾称重计量和积分奖励功能(听说积分可以兑换物品呢),方便有意愿的居民参与垃圾分类,从而形成了稳定的垃圾分类基础参与人群。
二是采用撤桶撤站方式,实行定时定点流动收集,最大程度地实现垃圾回收不落地。
三是采用上门或定点回收再生资源、厨余垃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分类、提高回收量。
四是在部分有条件的小区设置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减少人工成本,扩展垃圾分类服务范围。
北京市副市长张家明表示,这4种方式充分借鉴了境内外垃圾分类的成熟经验,并且都是根据所在地居民的意愿确定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05 没有分类就扔垃圾,会被罚款吗?
据了解,早在2012年,北京市就出台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但是物业等管理责任人对居民个人参与垃圾分类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缺乏约束和强制,导致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增长缓慢。
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经列入2018-2020年立法规划。新修订的条例将不光对单位,也将对个人明确垃圾分类责任,以立法方式使软约束逐步“硬起来”。孙新军说:“必须得到立法的支持。上海已经明文规定,混合投放垃圾最高要处以200元罚款,而北京也不会低于这个数。”
06 北京目前垃圾分类“准确率”怎么样?
2019年4月起,市人大常委会曾委托专业调查公司对在北京市16区内连续居住半年及以上的普通公众进行生活垃圾管理情况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北京市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有一定认知,但实际上对生活垃圾的分类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存在不分类、乱分类都等情况。
其中,受“废品回收”影响,公众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分类投放具有较高的认同和行动力。但被《条例》明确分类界定的“厨余垃圾”,准确投放率只有两成多。
07 怎么保证分好的垃圾不会被“混装”?
北京市城管委将要求运输车辆“亮出身份”,标识醒目,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车身的颜色为绿色,统一车身的标准、统一运输的标识、统一单位的标识,统一监督举报电话“组建“绿色车队”,提升分类运输能力,让有规模、专业的队伍来运输;对各品类垃圾运输车辆进行改造,增加计量称重、身份识别、轨迹监控等管理功能,实现对各类垃圾运输车辆的精准管理。
08 分好类的垃圾怎么处理?
目前在北京,垃圾经分类后,可回收物由再生资源企业回收利用,塑料袋、纸巾等其他垃圾被送到焚烧厂发电或者是填埋,而有害垃圾将被用特殊方法安全处理。
北京市副市长张家明曾介绍,2018年,北京全市生活垃圾清运量929.42万吨。截至2018年年底,垃圾处理设施设计总处理能力为28591吨/日,基本满足各类垃圾分类处理需求。
2019年,北京将加快阿苏卫、密云、顺义二期等垃圾焚烧厂调试,同步推进房山综合处理厂、海淀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建设,力争年底主体完工。对于再生资源,将推进分拣设施规划布局,加快分拣中心建设。
09 垃圾分类为何要立法?
2012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了政府部门、物业等管理责任人、收运处置单位、垃圾产生单位的责任和罚则,但是物业等管理责任人对居民个人参与垃圾分类仍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在5月29日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北京市副市长张家明曾指出,目前北京相关法规对居民个人参与垃圾分类缺乏约束和强制,导致居民参与率增长缓慢。
10 垃圾分类如何长效推行下去?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建国建议,通过“奖惩结合”推行垃圾分类。他认为,针对不分类投放的行为制定处罚措施,可推动居民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和严肃性。与此同时,积分兑换物品的奖励方式可与处罚形成互补,两种方式结合能更好地引导公众从源头做好垃圾分类。
他分析,随着互联网电商发展,快递、外卖垃圾等应运而生并且占比持续增长,但目前完全依靠社区居民分类处理,“垃圾分类不能完全依靠环卫部门和社区居民,商业也要负起一定的责任。”同时,他提出中国有完善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回收的有价值物品也体现了垃圾分类的效果,建议政府结合废品价格的波动,在价格高时候不做太多干预,当价格较低,甚至低于回收成本时,政府要有一些托底政策和措施,保障废品回收这一体系服务于垃圾分类。另外,还需考虑末端的处理和资源再生。有些垃圾价值不高,甚至会造成二次污染,比如废塑料、受污染的瓶罐等,这类商品出路在哪里,需要引起关注。
中国已成为“垃圾围城”最严重的国家。
以北京为例,一座拥有2000余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每天会产生将近2.6万吨的生活垃圾,人均每天1.1公斤。
看似光鲜亮丽的北京,已被周围400多个大大小小的垃圾场包围,它们组成了北京的“七环”,同时垃圾还在以年均百分之八的速度递增。
而在寸土寸金的这个时代,垃圾焚烧变成了中国环保的大方向,也是世界解决垃圾围城困局的选择之一。
但垃圾处理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如果提到垃圾焚烧处理,公众都强烈反对。因为垃圾焚烧带来的二噁英污染物,是公认的“世纪之毒”。有研究指出,如果能够做好妥善的分类处理,减少垃圾焚烧量,二噁英致癌率会有明显的下降。
据《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社会成本评估报告》显示,结合垃圾焚烧厂公布的二噁英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北京市二噁英可能致癌人数之和为241人/年;但假设经过妥善分类,每年致癌人数将从241人降低至182人。
看似不起眼的垃圾分类,其实关乎每个人的健康,我们已经不能再等了。垃圾分类即将变成一场全民运动!